篇一:小古文——鹦鹉灭火
鹉飞集他山,山中禽兽皆相爱。鹦鹉自念,此山虽乐,然非吾久居之地,逐去。禽兽依依不舍。后数月,山中大火。鹦鹉遥见,心急如焚,逐入水沾羽,飞而洒之。 天神言:“汝虽好意,然何足道也?”
对曰:“虽知区区水滴不能相救,然吾尝侨居是山,禽兽善待,皆为兄弟,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。”
[2] 天神嘉其义,即为之灭火。
译文
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,山中的禽兽对它都很好(很喜欢它),互敬互爱。鹦鹉想,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,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,于是便飞走了,禽兽们都依依不舍。过了好几个月以后,山中突然失火。鹦鹉远远地看到,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,飞到山上,洒水去救火。天神见此,说道:“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,但又有什么用(效果)呢!”鹦鹉答道:“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,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,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,亲如兄弟,现在山中着火了,我不能不管!”天神听了很感动,为了表示嘉奖,便把山火灭了。
注释
1.集:栖息 ,停留 2.念:想 3.濡:沾湿 4.皆:都 5.去:离开 6.何足云也:本文指(你洒的这点水)怎么能扑灭火呢?足:能够 7.然:但是 8.侨居:客居他乡 9.志:愿望;指灭火的心意10.见:本文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 11.虽:即使 12.是:这 13.善:好的 14.尝:曾经 15.皆:都16.对:答 17.即:就18.他山:别的山头,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 19.相: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 20.相爱:喜欢它 21.遥:远远地22.足:值得 23.辄:总是 24.汝:第二人称代词。你,你的。 启示与借鉴
1.帮助他人,不在于力量的大小,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。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,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,各尽其力,这“义”的分量是相当的。
2.人要有毅力,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, 持之以恒的应对 ,一定会有回报的 。这与“水滴穿石”同一个道理。
3.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,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。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,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,但是贵人(天神)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,所谓天助自助者,自己不努力,是
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;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,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,大家一起共襄盛举。
4.我们要知恩图报,不要忘恩负义。
5.鹦鹉曾经住过那座山,曾经与山中的亲手和谐相处,当山上失火时,它入水濡羽,飞而洒之,其情感动天神。常怀一颗感恩的心,善待亲人,善待友人,善待路人??你会收获更多
寓意
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,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。而且帮助不在于大小!.
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“义”的理解
珍视友谊,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.我们要学会知恩图报,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。
文言知识
天神嘉其意,即为之灭火
嘉:“嘉”多作“美好”、“赞许”解释。如“嘉客”、“嘉宾”。上文“天神嘉其意”,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。又,“帝嘉之”,意为皇帝称赞他。[1]
篇二: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:鹬蚌相争、鹦鹉灭火、蛙与牛斗、狐假虎威
鹬蚌相争、鹦鹉灭火、蛙与牛斗、狐假虎威乐学宫主点拨
㈠古今词义的异同
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,而词汇的发展变化尤为突出。
有些词意义直到今天还是几千年前的意义,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。
⑴词义扩大:
有一个叫仇泰然的官员对他的一名属下说:“某为太守,居常不敢食肉,只是吃菜;公为小官,乃敢食肉,定非廉士。”
——宋代罗大经的《鹤林玉露》
菜
古: 。 今: 。
走
古: 今:去
古: 今:
⑷感情色彩变化: 爪牙
古: 今:
1
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甘其喙。鹬曰:“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!”蚌
亦谓鹬曰:“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!”两者不肯相舍。
渔者得而并禽之。
背诵时间:
【巩固练习】
1.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。 蚌方出曝________ 今日不雨________ ..
2.联系上下文,用原文的句子回答。 ⑴鹬蚌相争的原因是什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鹬是怎样威胁蚌的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这则寓言中隐含的成语是 _________,_________
4.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鹦鹉灭火
有鹦鹉飞集他山,山中禽兽辄相爱。鹦鹉自念虽乐,不可久也,遂去。后数月,山中大
火。鹦鹉遥见,便入水濡羽,飞而洒之。天神言:“汝虽有志意,然何足道也!”对曰:“虽
知不能救,然尝侨是山,禽兽行善,皆为兄弟,不忍见耳。”天神嘉感,即为灭火。
——刘义庆《宣验记》
背诵时间:
古今异义词 禽
古:鸟兽的总称。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 今:指称鸟类。
【巩固练习】
1.解释下列画线的词。
⑴鹦鹉遥见 _______ .
⑵然吾尝侨是山 ____________.
2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。
鹦鹉自念虽乐,不可久也,便去。
译文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鹦鹉为什么“入水濡羽,飞而洒之”?(根据原文写出大意)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从这个故事中,你得到什么启示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本文来自:Www.bdfqY.cOm 千 叶帆文 摘:鹦鹉灭火答案)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蛙与牛斗
蛙于草中,视牛渐近,庞然大物也,嫉之。遂吸气鼓腹,欲逾于牛,谓伙曰:“吾腹稍
大,似牛乎?”伙曰:“差远矣!”蛙怒,复吸气鼓腹,曰:“今如何?”曰:“与前无异。”
蛙暴起,又吸气鼓腹,须臾(yú),腹裂而死。牛历其旁,践蛙尸于泥中。此谓不自量力者 也。
背诵时间:
【巩固练习】
1.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。
庞然大物也: ..
嫉之: .欲逾于牛: .
蛙暴起: .
2.翻译下列句子。
遂吸气鼓腹,欲逾于牛,谓伙曰:“吾腹稍大,似牛乎?”
蛙暴起,又吸气鼓腹,须臾(yú),腹裂而死。
3.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狐假虎威
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狐曰:‘子无敢食我也!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
帝命也。子以我为不信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’虎以为然,
故遂与之行,兽见之皆走。虎不知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
——————选自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
背诵时间:
篇三:【民间传说(十四)】半双破鞋子鹦鹉灭火驳足王
以前,波罗奈国有一种坏风气:父亲年过六十,就让他穿上破鞋子,去看守门户。当地有兄弟两人,他们的父亲也已年过六十。
有一天,哥哥对弟弟说:“你给爸爸一双破鞋,让他去看守门户。”
弟弟答应了,他从房间里拿出一双破鞋,用刀把它们一截两半,成了四个半只,然后把半双鞋交给父亲,说:“这是哥哥让我给您的,不是我给您的。哥哥让您去看守门户。”
哥哥问:“你为什么把一双鞋剪成四个半只,不给爸爸穿完整的鞋?”
弟弟说:“就剩这么一双鞋,不留下一半,以后有人要用的话怎么办?”
哥哥问:“你还打算留给谁用啊?”
弟弟说:“留给你啊!”
哥哥奇怪地问道:“怎么说是留给我呢?”
弟弟回答说:“你难道就不会老吗?到时候,你的儿子也会让你穿着破鞋去看守门户,所以我把这半双破鞋预留下来,以后好让你用。”
哥哥愣住了,摸摸脑袋,问:“我以后也会这样吗?”
弟弟说:“你不看门,谁看呢?”接着又说:“像这种不孝顺父母的坏风气,实在不应该让它继续下去。”
于是兄弟两人一起来到王宫,向宰相禀明这件事。
宰相又报告国王。
国王便发布命令,废除这种坏风气。
相关整本阅读http://yuedu.baidu.com/ebook/f933922910a6f524cdbf850e.html
鹦鹉灭火
很久很久以前,深山中住着许多鹦鹉,都生活在一座大竹林里,还有许多鸟兽也都生活在其中。
有一天刮大风,刮得竹子东摇西晃,有两棵竹子被大风刮得相互摩擦,突然着起火来。火就着风势越刮越大,许多竹子都燃烧起来,火势渐渐蔓延开来。
在竹林中生活的那些鸟兽,惊恐万状,东奔西逃,又飞又叫,不知如何是好。
一些年小力弱的小鸟、小兽,就被大火活活烧死了。
有一只鹦鹉名叫欢喜首,也生活在这座竹林里,看到群鸟群兽乱飞乱窜的惨状,十分着急,心想:“这些鸟兽多不幸啊!还有那些无辜的小鸟、小兽们,活活葬身火场里,实在太可怜了!怎么办呢?”它突然想到水能灭火,便赶忙飞到山间小溪,用溪水浸透浑身的羽毛,再飞回来,挤出羽毛中的水,洒在熊熊燃烧着的火上。连绵十来里的熊熊大火,岂是几滴水所能熄灭的呢?但鹦鹉毫不气馁,一次又一次,往返于小溪与火场之间,取水灭火。
鹦鹉的行为感动了上天,天帝释的宫殿突然摇晃起来。天帝释掐指一算,知道下界有一只英勇的鹦鹉,企图扑灭满山遍野的大火,便从天上降下来。
天帝释对鹦鹉说:“大火连绵十来里,凭你一只小小的鹦鹉,怎么扑灭它呢?
算了吧!”
鹦鹉回答说:“这么多的动物,都在这座竹林里生活,竹林一烧毁,它们就会无家可归;再说,大火不扑灭,还有很多动物会被烧死,我怎么能不管呢?我的力量虽然不大,但坚持